微信扫一扫
关注北京致公
订阅号
微信扫一扫
关注中国致公
订阅号
皇家文化、红色文化、考古文化、寺庙文化……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文化形态多样,如何强化永定河及其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发展?1月22日,在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利慧对加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献计出力。 “西山大道的整体开发利用有待加强。”杨利慧指出,西山大道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线路遗产,沟通了北京城核心区和塞外,沿线遗产资源丰富,既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集中体现,又串联起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目前对西山大道的开发利用仅有牛角岭关城一带几公里范围,无法满足当前北京市人民对于遗产研学以及户外登山等活动的需求。 针对该现象,杨利慧建议,以西山大道为主干,打造线路遗产,辐射带动整个文化带。例如,针对传统进香路线如卢沟桥-潭柘寺古香道、阎村-河北镇-百花山古香道,以沿途寺庙为节点,重点开发沿途自然景观,打造富有灵性的美景体验之路;针对传统商贸路线如清水河-西奚古道、芦子水-南窖-大峪古道等,以传统村落为节点,以节日仪式为抓手,推出以山居生活为主题的民俗体验之旅。 杨利慧提出,西山大道的开发利用可分近期、远期分段规划,围绕重要节点加强线路遗产的设计,并发挥线路遗产的独特优势,将物质与非物质两种文化遗产融合起来,予以整体保护和转化发展。 此外,调研发现搬迁村落原有的重要遗产和碑石等小型物质遗产存在保护不到位的情况。对此杨利慧提出,将旧村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新村发展规划。一方面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了解当地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同时,将小型物质遗产保护与市民文化公园建设有机结合。让碑石被“看见”,从而“活”起来。 “调研中不少戏团传承人都提到几年前在门头沟举办的戏曲评比和颁奖活动对他们传承非遗起到很大激励作用。”针对调研发现的非遗代际传承危机,杨利慧表示,希望通过戏曲大赛等方式积极展示和宣传非遗,并对熟悉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的老年人进行口述史抢救性记录。同时,要将非遗融入当地教育体系,培养新一代非遗传承人。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景华 通讯员张思琦) |